截至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埃博拉病毒致死人数为1013人,这一数据比8月6日时WHO公布的961人又增加了52人。据外媒报道,美国生物科技公司ZMapp已将库存的所有抗击埃博拉病毒新药试品送往西非,新药试品目前已告罄。
40年无药可用
乌干达决定将向该地区派遣20名医疗工作人员,协助应对埃博拉。乌干达2000年以来共爆发过5次埃博拉疫情,爆发频率居世界之最。
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距今已快40年,虽然对于埃博拉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这个内容并不是那些大药企或者大型研究机构的重点。
早在1980年代,研究者就已经开始了埃博拉疫苗的试验,但至今仍没有疫苗获得批准上市。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其实并不是技术限制,而是研究经费。
相对其他常见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来说,埃博拉的相关疫苗和药物市场很小。这点儿市场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相关的研发,因此主要还得依靠官方资助。
埃博拉病毒虽然死亡率高、传播快,但只是偶尔爆发,而且目前仅限于非洲部分地区传播,有记录的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只有两千多人。
因为样本较少,学术界对埃博拉病毒的关注度也很低。我们不仅不知道埃博拉是如何跨物种传播的,也不清楚其免疫机制,在很多关键问题没有答案之前,要找到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是十分困难的。
有一种相当刻薄的说法认为“距埃博拉治疗方法面世还有五十来个白人受害者的距离”。
疫苗研发不简单
中国总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救援物资先后运抵几内亚、利比里亚及塞拉利昂。
在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方面,科学家们其实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努力。然而,对付这种特别凶残的病毒也确实不像普通情况那么容易。
传统的病毒疫苗大多用灭活病毒或者减毒毒株制成。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这些传统的疫苗制法都有显著的缺点。灭活疫苗通常是用福尔马林固定或加热灭活得到的。要想生产这种疫苗,前提是要得到大量的病毒。考虑到埃博拉病毒极高的风险,用这种方法制备疫苗是不现实的。
为了避免这些风险,科学家们开始了新型疫苗的研发。在这其中,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前景不错的研发方案。这类疫苗选取一些的其他类型的病毒作为载体,并将其改装重组制成疫苗。目前在研的病毒载体疫苗有不少,有些在灵长类动物中也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也许是受到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影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8月1日宣布,将在9月启动埃博拉疫苗的临床试验。
国立过敏及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表示,正在推动FDA经由快速通道启动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他预计2015年1月可以拿到I期试验的结果,之后在开展II期临床试验时,疫区的卫生工作者或许就能用上新研发的疫苗了。
今年3月,得克萨斯大学获得2600万美元的资金研究三种埃博拉疫苗,这三种疫苗在猕猴中的疗效都接近100%。
ZMapp带来新希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使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试验性药物。世卫组织说,必须要争得病人同意才使用这种实验性药物,并且要收集和分享其治疗的效果。
8月12日西班牙政府宣布,将对一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西班牙公民使用一种依然处于试验阶段的药物进行治疗。这种治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就是前不久用于治疗美国患者的“ZMapp”。
ZMapp的核心成分是单克隆抗体,可以结合到埃博拉病毒上使其失效。
“抗体”是免疫系统用来标记和摧毁外来物质的蛋白质。“单克隆抗体”是人为生产出来的一种抗体,它只专一地针对一种蛋白其作用。截至2012年底已有29 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
通过美国FDA 审批并正在上市销售,主要应用于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移植排斥等方向。
ZMapp来自小鼠的单抗,也就是让小鼠接触埃博拉病毒的片段,分离筛选出能够生成相应抗体的细胞,再将它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分裂能力,产生大量一样的细胞,分泌出大量针对性强的抗体。但是单靠小鼠,产生的抗体还远远不够,于是科学家们找到了植物加工厂来生产抗体——将编码修饰后抗体的基因导入烟草中,烟草的叶片会产生预期的单克隆“植物抗体”蛋白。只需要一周时间,人们就可以大量收获叶片,并提取和纯化蛋白。
在两位美国医生接受ZMapp之前,它只在8只猴子身上做了实验,中间还出现了有猴子感染后死亡的情况。因此药物要被政府批准广泛使用,还必须通过人体临床试验。
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公布了针对埃博拉试验性药物的伦理审查结果,认为在此次埃博拉疫情中,向病患提供未经批准的试验性药物,合乎医学伦理。
虽然病毒发现者之一、现供职于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彼得·皮奥特认为,鉴于这次西非疫情史无前例,应该认真考虑是否采用试验性药物或疫苗。但也有很多专家表示,使用任何尚未经过大规模人体临床测试证实安全性的疗法或疫苗,都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而且很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发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是伦理问题、政治问题和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