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理解了“算法”“指令”这些高深的编程语言,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编程;成功地让AI机器人说话,做表情,甚至“私人订制”一个属于自己的AI机器人……日前,记者走进位于福建长乐的数字教育小镇,一堂别开生面的“AI教育机器人课”引人关注。
小朋友正在和教育机器人互动
201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作为合作方共建的教育机器人工程中心落地数字教育小镇。该课程正是有着该中心的技术支撑,主要面向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集合了AI编辑器、AI训练器、3D虚/实机器人为一体,为学生们开启一趟“创作AI”之旅。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然而当前,AI教育行业探索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如孩子们也许都知道机器人可以对话、互动,但是大都不知道机器人为何会说话、如何“学会说话”,也不理解什么是大数据。
“该课程核心的特点在于‘创造’,学生可以使用AI编辑器的图形化积木块进行拼搭编程,引导学生‘订制’自己机器人的智能识图、说话、做表情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去感知人工智能是由机器学习的能力赋予和成长的,深刻理解什么是大数据,以及算力和算法对人工智能的影响。”数字教育小镇有关负责人熊立博士介绍说。
虽然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带来了无限可能,但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没有统一的标准;新的技术进入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面临着硬件设备和资金等考验;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理论知识储备还是新的教学方式,都会面临学习挑战等。
“技术与行业的结合一定会有一个过程,但这并不会影响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去解决当前教育的痛点,重构‘教’与‘学’的关系。通过融合AI技术,与现有教育和学习模式有效结合,打造出更有体验性、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未来教育’。”熊立说。